2005年并非奥运会年,但对于乒乓球运动来说,2005年仍是一个大年。光是在我国举办的大赛就有世乒赛、世界杯和国际乒联总决赛和十运会等,众多大腕明星在各项赛事中绽放星芒,同时也有不少小将崭露头角。不仅赛事众多,乒乓球界的“大事件”同样不少。从新年伊始的乒超联赛改革开始,年中的奥运会赛制改革、年末的国家队教练员竞聘同样引人关注。
辉煌世乒赛
2005年的乒乓球赛事繁多,但是4月30日在上海开幕的第48届世乒赛,无疑是世界乒坛全年比赛中提前上演的压轴戏。从1995年天津举办第43届世乒赛至今已经十年,乒乓王国用这十年等待积攒起来的热情,为全世界的乒乓球爱好者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大戏。
上海世乒赛之前的中国队正处于奥运会后调整期的开始,赛前的中国队,尤其是中国男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但是年轻的主教练刘国梁顶住了压力,在江东父老面前证明了自己,也证明了中国队在世界上仍然处于领先地位。男女队合力包揽五块金牌,对于一个期盼了十年、以
乒乓球为国球的国度来说,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喜事。
世乒赛后的乒超联赛是一段余韵悠长的慢板,经过4个月的休养生息,10月12日拉开大幕的
十运会再次掀起了乒乓球运动的高潮,汇聚了全国乒乓球精英的十运会乒乓球比赛,从水平上来说,比绝大多数世界大赛都要高出一块,可以说是世界上整体水平最高的乒乓球赛事。在8天的比赛过程中,上演了太多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,江苏男团的爆冷夺冠、王励勤/刘彬与马林/张超的7局大战,张怡宁面对王楠的惊天逆转,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,都给这一年的乒乓球运动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十运会结束后不久,中国男队派出了主力阵容出战在比利时举行的男子世界杯赛,可惜由于连续征战带来的疲劳和不适,这次世界杯成了中国男队的一次伤心之旅,连续3名选手负于德国选手波尔,让中国队空手而归。12月份,本年度的最后一次乒乓球高潮在中国南部掀起,国际乒联总决赛和女子世界杯的相继举办,给今年的乒乓球赛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数风流人物
有大赛就必然有明星,在2005年的各项大赛中,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非张怡宁莫属。今年是张怡宁24岁的本命年,也是她全面爆发的一年。在全年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,张怡宁只输过一场球,那是在9月深圳举行的中国公开赛女单半决赛中苦战七局输给了队友郭跃,不过这是她手掌骨折后复出的一场赛事。在其他比赛当中,张怡宁先是在2月的卡塔尔公开赛上封后,5月份她又在上海世乒赛上首度加冕女单桂冠,成为了第三个女子大满贯选手,并与王楠搭档赢得了女双冠军。9月份她复出夺得日本公开赛冠军,12月更是连续摘得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和女子世界杯冠军。再加上十运会上的女团和女单冠军,张怡宁这一年横扫女子乒坛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人。
从2003年首次在国际乒联女子排名中登顶以来,张怡宁从来没有让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旁落过,即使是在今年6月份手掌骨折之后,张怡宁也依靠自己积累起来的优势,以及迅速恢复的伤势和状态,保持住了在排行榜上的优势。2005年张怡宁创造了多项纪录,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大满贯,她还在一年当中连续夺得了世乒赛、总决赛、世界杯和全运会的女单冠军,同时她也是个人第四次在世界杯上夺冠,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录。尽管因伤休养了长达4个月的时间,但张怡宁用其余的8个月完成了所有事情,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。
与女线张怡宁的光芒四射相比,男线的状况更趋近于群星璀璨。在世乒赛上夺得男单冠军后,王励勤在男乒的主力阵容中已经隐然有王者之气,十运会上他再接再厉,力克各路高手夺冠,霸气已经渐浓,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也逐渐稳固。更为关键的是,他和马林一起,为中国男乒的再次迈向巅峰做出了脚踏实地的贡献。
但是单从世界冠军的头衔上来讲,今年男乒的赢家并不全是中国人。德国的波尔在这一年中的爆发,给中国男乒的2008年之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尽管在世乒赛上被“拼命三郎”刘国正不可思议地逆转,失去了冲击冠军的机会,波尔在后半年充分地展现出了自己的能量。10月份在比利时举行的男子世界杯上,波尔在四分之一决赛、半决赛和决赛中力闯王励勤、马林和王皓三关,夺得了自己的第二个世界杯冠军。12月份的总决赛上,波尔再度发威,在男单决赛中击败老将塞弗夺冠,同时与许斯搭档夺得了男双冠军。羽翼渐丰的波尔已经成为了中国队的心腹大患,也将是中国男队2008年的主要对手。
中国队从来不缺乏有冲劲的小将,2005年也一样。男乒小将马龙无疑是这一年最为闪耀的新星,尤其是在十运会上,马龙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击败陈玘、半决赛在领先的情况下被王励勤艰险翻盘。此后的访欧比赛中,马龙同样连克多名世界高手,展现出了不错的潜力。不过由于年轻、参加大赛少,马龙至今还未能取得一个有分量的冠军,有待进一步磨练。
变革中成长
2005年的乒乓球界同样发生了很多变革,这些变革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有着或者深远、或者直接的影响。首先出现的变革在乒超联赛中,以往有点“陪太子读书”味道的乒超联赛得到了空前的重视,对于联赛大刀阔斧的改革,让人们看到了联赛新兴的希望。
世乒赛前后,关于奥运会赛制的改革浮出了水面,2008年奥运会上,双打比赛将取消,而代之以团体比赛。这一赛制上的变化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,尽管在其他大型国际比赛中,双打项目仍然没有取消的迹象,但是事事领国际乒坛之先的中国队率先做出了应对措施。为了更好地备战2008年奥运会,中国队从世乒赛一结束就做出了改变,原本受到相当重视的双打风光不再。原本在各个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的黄金搭档也都不再配对,而以各种新鲜搭配的面孔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。
尽管双打的打乱重新配对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不适应,中国队在此后的多次国际比赛中都丢掉了双打的金牌,但是相比备战2008年奥运会团体赛这个根本性任务而言,这应该是值得付出的代价。由于团体赛只有3人参战,其中又包括双打项目,为了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受到双打成绩的影响,拆开配对的办法也是为了选拔奥运人才的无奈之举。
11月份开始的国家队主教练竞聘,是乒乓球界发生在2005年的最大的变革,一方面国家队从此将摒弃过去的委任制,建立起以竞聘机制为主的教练员选拔机制。另一方面,统帅中国女乒10年的老帅陆元盛的主动让位,施之皓的成功当选,使中国女乒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轨道。
上任伊始,施之皓便连续带队出征了国际乒联总决赛和女子世界杯两项大赛,施之皓提出了打造“中国女乒的时代”、“女子技术男性化”等新的理念,他与继续担任男队主教练的刘国梁一起,搭建了中国乒乓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教练员班底。中国队的
北京奥运之旅也可以说正式启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