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?

本文摘自《创造》杂志中文版第44卷第2期

是在大洪水结束阶段,被巨大的水流侵蚀出来的

美国的大峡谷是著名的旅游胜地(图1),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地质景观之一。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河谷,此河流的长度为466公里(包括97公里的大理石河谷)。大峡谷的深度约900-1800米(平均深度为1610米),峡谷宽度在6.4-29千米。峡谷被侵蚀掉的岩石总体积为3300-4100千米3。

图片:Mike Oard(除非另有说明)

图 1. 从雅瓦派(Yavapai)观景平台向北看到的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大峡谷。旁边的是“光明天使峡谷”,由“光明天使”断层形成,其中有北凯巴布的徒步旅行路线。

反对创造的景观?

反对创造论的学者认为,大峡谷就是一个支持均变论地质学的景观,以及反对创造论和挪亚大洪水的证据。1他们认为大峡谷处于“世界是怎么来的争论”的“前线”:

“大峡谷是著名的景观,同时也是对于地球历史的进化论科学与非科学(即创造论)两种世界观争论的前沿。”2

世俗主义者将创造论者的世界观称为“非科学的”,因为我们不接受现代流行的均变论观点(即用“缓慢而渐进的过程”来解释岩石和化石形成的假说,例如“多少亿年前在海底缓慢沉积形成岩层和化石”之类的说法)。双方的争论焦点就在于挪亚大洪水。

均变论无法解释大峡谷的形成

均变论科学家假设科罗拉多河(或之前的一些河流)逐渐侵蚀出大峡谷。但实际上,峡谷的路线与世俗的地质逻辑并不相符,因为此河流穿过了高原,而且没有被断层改道,也没有沿着高原边界的地形坡度来流淌。因此,大峡谷违背了所有基于均变论原则建立的世俗地质解释。3

创造论对于大峡谷形成的两种假设

创造论地质学从1960 年代开始复兴,之后洪水地质学变得越来越丰富。创造论研究人员对大峡谷的起源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:1. 大洪水后的湖坝决堤。2. 大洪水晚期的河道侵蚀。

第1个假说假设大洪水后留下了两个巨大的湖泊,被称为峡谷湖(Canyonland Lake)和霍皮湖(Hopi Lake)。在大洪水后的(局部)冰河时期,各地都有大量的降雨和降雪。4第1个假说认为在许多年后,这些湖泊累积的水量太大,导致堤坝突然崩溃(决堤),巨量的湖水快速猛冲下来,水流侵蚀了高原大量的岩层,并形成了大峡谷。

第2个假说认为在大洪水的退水阶段,大陆上的大洪水汇聚形成巨大的渠道化水流,此巨大的水流从上到下侵蚀出大峡谷。5–10这个假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造论地质学家所接受。

反对湖坝决堤假说的证据

图 2. 蒙大拿州米苏拉东北部的珍宝山,米苏拉冰川湖留下的水平湖岸线。

我曾经也认同湖坝决堤假说,但当我发现现场的证据并不支持这个假说的时候,就将其抛弃了。11我发现这个假说有4 个主要的问题。12,13

首先,现场没有找到这些假设湖泊的任何湖岸线。然而,在冰河时期存在的湖泊通常都留下湖岸线——例如蒙大拿州的米苏拉冰川湖(图 2)。

彼得·克莱夫伯格绘制

图 4: 假设的“霍皮湖”及其假设的水流流入小科罗拉多河峡谷的示意图(由Peter Klevberg 绘制)。

第二,湖泊的最深处几乎都会形成沉积物。但这些湖泊假设存在的地方并没有湖底沉积物。那这些沉积物会否在湖坝决堤时被冲走呢?据说假设的“霍皮湖”所在的山谷很宽,但其假定的湖坝决口时所形成的峡谷却是一个狭窄的峡谷(图3)。流经该峡谷的水流推测会很大,但冲刷假设的霍皮湖底部的水流仍然太弱,无法冲走湖底的沉积物(图4)。当蒙大拿州西部的米苏拉冰川湖在冰河时期的高水位状态决堤时,湖水以超过90公里/小时的速度倾泻下来,但在其湖底仍留下了大量的沉积物。

图 3. 64 号高速公路285.7 号里程碑处壮观的小科罗拉多河谷。此处的峡谷是一个狭槽状的峡谷,深约370 米。

Image: P.Scheele: creation.com/gc-origin

图 5. 亚利桑那州大峡谷95公里处的主要部分,模拟在挪亚大洪水消退时,蓝色的水汇聚到河谷中。科罗拉多河(图中的C)从右向左(从东向西)流动。两条分支的峡谷分别位于北部的卡纳布峡谷(A),和位于南部的哈瓦苏峡谷(B)。(改编自参考文献5中的图16)

第三,湖堤决口不会侵蚀出分支方向的峡谷。而大峡谷有两条深1.6 公里、长50 公里较窄的分支峡谷,都汇聚于科罗拉多河,一条在北,一条在南(图5)。来自假设的湖坝决口的水应该会从东边汇聚到主峡谷,而不是从北部或南部沿着分支峡谷流入。要让水流从分支的峡谷流入,那么从假设湖泊的缺口流出的水流宽度必须超过100公里。

最后,假设大峡谷是由湖坝决堤形成的话,那么在水流速度减慢的峡谷出口处应该会留下大量的沉积物,包括大石头,从而形成一个大的三角洲。米苏拉湖湖坝决堤时,其水流以高达120公里/小时的速度冲过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之间的哥伦比亚峡谷,在波特兰和温哥华地区的宽阔山谷中水流减慢,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。它的面积约为500公里2,厚达100米,上面散布着许多巨石。但大峡谷的出口并没有这样的三角洲。因此湖坝决堤假说与多项证据不符。

洪水侵蚀的过程

在挪亚洪水的消退期,巨大的水流从大陆沿着河谷退回海洋,可以解释大峡谷形成的许多谜团。5,14在大洪水淹没所有大陆和高山后,就开始了退水阶段,在退水的前100天左右,大量的水从大陆上方以片状水流的方式流入相对更深的海洋盆地,这些片状水流会侵蚀大片的区域,将岩层刨平。世俗地质学家认为,在大峡谷被侵蚀出来之前,大峡谷地区有13万平方公里的沉积岩被片状水流冲走,然后这些沉积岩被刨低了约3000米,他们称之为“大侵蚀”。10

随着水位的下降,一些高地露出来,之前的片状水流退水方式就结束了,水汇聚到岩层的低洼处(河谷)继续退回海洋,从而让低洼处受到更大水流的侵蚀,迅速侵蚀并加深了陆地表面的河谷。退去的水迅速冲刷出大峡谷和其他地方的峡谷,如锡安峡谷。被侵蚀出的大量泥沙被排入加利福尼亚东南部深深的盆地和海洋。11,15

带有河流的峡谷常常垂直地穿过山脉或山脊,此现象称为水隙(water gap)。地球上有成千上万像这样的水隙峡谷。16大峡谷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水隙,但不是最深的。水隙峡谷是均变论地质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,他们通常将水隙解释为由河流缓慢侵蚀出来的。但从逻辑上讲,水往低处流,河流应该绕过山脉,而不可能向上流上山脉再将山脉侵蚀切开(所以如果不承认大洪水,就难以解释切断山脉的水隙峡谷)。大洪水在水位下降阶段,洪水汇聚成渠道水流的侵蚀方式就能解开这个谜团。那时(水位比山更高,大量的水从山间流走,从而切开了高山),侵蚀出很多排水通道,后来河流沿着这些通道流淌就成为了河谷。

因此大峡谷避开了“合乎逻辑”的路径,它直接切开了几个高原,而不是绕过它们。而且大峡谷也不是在最低的位置穿过第一个凯巴布高原。所以世俗的大峡谷专家(William Ranney)困惑地说:

奇怪的是,大峡谷出现在一个看似它不应该存在的地方。在大峡谷村庄以东约20 英里处,科罗拉多河有个90 度的拐弯,从向南流变为向西流,流入了高耸的凯巴布高原的中心……科罗拉多河似乎直接切开了这块巨大高原的岩壁,这些岩壁比东边相邻的大理石平原高出了3000 英尺。17

基础图片由 Ray Sterner 和 Peter Klevberg 提供。

图 6.两股宽流合二为一。第 1 号位于目前的小科罗拉多河谷,第 2 号来自峡谷地国家公园的主要山谷。请注意,诺亚洪水此时覆盖了整个地区。

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凯巴布高原是如何在现今海拔约2500米的地方被大峡谷切开的,而不是在其较容易被侵蚀的最低点(1740米处)。这可以用大洪水后,来自东北和东南的两股渠道化的水流来解释,这两股水流都侵蚀出了河谷,然后它们在大峡谷东部的凯巴布高原上汇合(图6)。合并后的水流流速更大,其对岩层的侵蚀能力更强,就在凯巴布高原的中等高度的地方自上而下切开了一道巨大的峡谷。

结论

淹没全球的大洪水是真实的历史事实。按照创世记字面意思的理解,在大洪水退水阶段的后期,陆地上的水就会汇聚成渠道化水流,这种巨大的退水水流合理地解释了大峡谷的几个特征,其中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。然而,这些特征对世俗相信均变论(拒绝大洪水)的人来说,仍然是无法解开的谜团。17

【扩展阅读】

● 快速形成的精美宝石

● 菊石外壳脱离之谜

● 冰河时期动植物奇怪的混杂现象

● 钟乳石挑战“数百万年”的教条

● 这些沙漠为何曾经是湖泊?

● 琥珀里的菊石:海洋生物竟然被包裹在陆生树木的树脂里

● 世俗科学无法解释的冰期问题

● 冰河时期大洪水之后的独特现象

参考文献和注释

1. Strahler, A.N., Science and Earth History—The Evolution/Creation Controversy, Prometheus Books, Buffalo, NY, 1987.2. Pederson, J., Young, R., Lucchitta, I., Beard, L.S., and Billingsley,G, Comment on ‘Age and evolution of the Grand Canyon revealed by U-Pb dating of water table-type speleothems,’ Science 321:1634b, 2008.3. Oard, M.J.,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 part I: uniformitarianism fails to explain Grand Canyon, CRSQ 46(3):185–200, 2010.4. Austin, S.A., Holroyd III, E.M., and McQueen, D.R., Remembering spillover erosion of Grand Canyon, ARJ 13:153–188, 2020.5. Scheele, P., A receding Flood scenario for the origin of the Grand Canyon, J. Creation 24(3):106–116, 2010; creation.com/gc-origin.6. Oard, M.J.,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 Part III: a geomorphological problem, CRSQ 47(1):45–57, 2010.7. Oard, M.J.,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 Part IV: the great denudation,CRSQ 47(1):146–157, 2010.8. Oard, M.J.,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 Part V: carved by late Flood channelized erosion, CRSQ 47(4):271–282, 2011.9. Clarey, T., Lava fl ows disqualify lake spillover Canyon theory, Acts &Facts 49(10):10–12, 2020.10. Clarey, T., Carved in Stone: Ge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Worldwide Flood,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, Dallas, TX, 2020.11. Oard, M.J., Comments on the breached dam theor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rand Canyon, CRSQ 30:39–46, 1993.12. Oard, M.J., A dam-breach unlikely for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.CRSQ 57:206–222, 2021.13. Oard, M.J., The Origin of Grand Canyon Part II: Fatal problems with the dam-breach hypothesis, CRSQ 46(4):290–307, 2010.14. Oard, M.J., A Grand Origin for Grand Canyon,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, Glendale, AZ, 2016 (available as ebook creation.com/s/35-5-062).15. For details, see ref. 14.16. Oard, M.J., Water and wind gaps carved during channelized Flood runoff, Creation 41(2):38–41, 2019; creation.com/water-wind-gaps.17. Ranney, W., Carving Grand Canyon: Evidence, Theories, and Mystery,Grand Canyon Association, Grand Canyon, AZ, p. 20, 2005.

本文原英文链接见:https://creation.com/grand-canyon-flow.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
Copyright © 2088 世界杯决赛结果_世界杯队伍 - yzxygq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